Saturday, September 21, 2013

族譜- 符雅(0-1) 刊登於 當代醫學 40:688, 2013.9

 




族譜 符雅(0-1[1]
符傳孝Sun-Hoo Foo32-74

 



 
1984, 全家人回汶探親在機場候機返美的時候,父親意外的遞給我10冊一套,重二十磅的符氏族譜影印版(圖左下)。每個影印頁包含四張原來的頁面,如果 和原件 同樣大小,用同樣的紙張,這族譜應該有44冊八十磅重了(原書101卷)!符元春(?-70)和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碩士,任教南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符致逵(?-72)倆人合作[2],從1933年至1938年,動員海南島603人,花費五年以上的工作時間,根據大宋熙寧元年國史歐陽修的撰本,擴大完成編纂這本符氏族譜。家父另外給我兩本毛筆手抄記錄符家移徙海南島19代,和28代之後的譜系。這樣我們可以精確地追溯在我之前73代,每一位祖公及他妻兒的名字,生卒年月時辰,有時加上葬地。可是,除非做了皇后,女兒是不入譜的。當年家父不知花了多少時間,還從上面的族譜書中,一個一個的把祖先找出來。這包括在公元前 221   創姓的符雅(0-1)。因此,符氏起源於耶穌誕生以前。今天,新加坡符氏社已經把整本1938年的族譜數碼化, 如果前幾代的住址穩定,有個祠堂譜系記錄,那麼任何一位符家後裔都可以正確的找到他們的每個祖先。新加坡符氏社網站還有中英文版的符氏歷史卡通投影片。[3]

符雅(0-1原姓姬,是周公旦 26代後裔,魯頃公的孫子。他因替秦皇始皇公元259年-前210管璽,任符璽令,故賜 符。族譜上還記載符雅的祖先,不過只是一個一個的單支記載,直溯周公旦,這段歷史不像符雅之後的詳盡,可以用流程式的層次結構表現。但是他姓姬,祖父魯頃公是個封侯,後來被滅,所以符雅是周朝的後代,有其可信度。如果能夠相信族譜的記載,那麼我便是公元前1122 周公100代孫。

符雅(0-1)之後, 許多是太守,刺史,大多 數是武將。符崇(0-6)被命秦王。在漢朝(公元前206-公元23)的祖先符融(0-14)是一位著名的學者。唐朝(公元618-907),符令奇(0-33,公元782-861)和他的大兒子,符璘(0-34)是著名的將軍。符璘被封為義陽郡王(族譜的義陽標懋績 指的就是他)。七世紀的符家是中國很有影響力的家族,唐太宗稱符為甲乙姓。

符氏家族史的下一個重要階段是在五代時期(906-960 AD),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不定人 的一個時期。在 54年間,換了五個不同皇朝。符存審0-39是當時後晉王朝晉主李克用的義兒,是一位富有機略的名將,在當時的兵荒馬亂之中,跟從莊宗破梁軍,趕走遼兵,大敗劉酃,前後大小一百餘戰,從未有過敗績,與當時的另一大將周德威齊名。死後,被賜封予 節度史 和尚書令。他的九個兒子都是著名將領,尤其是第四個兒子,魏王符彥卿(0-40,公元897-975 AD)。彥卿在 混亂的改朝換代中,都因為英勇善戰,能在不同的皇朝保持將職。和他交戰的西 ,非常怕他。甚至 在治療病 馬時,也盛傳下面這個口語: 難道魏王彥卿也在這裏搞鬼嗎? 遼人畏之,稱為符王。彥卿的後裔非常突出。他的幾個兒子都是 將軍。他​​的三個女兒還是不同朝代的皇后。大女兒後周(公元951-960世宗皇后  女兒也是世宗的妻子。她後來輔助自己的兒子 宗訓 7歲即位 為皇帝。宋太祖 推翻後周王朝後,封她為西宮太后皇后。彥卿第六個女兒嫁給宋太宗。當他還是晉王的時候,她被封為越國夫人。不幸的是,宋太宗當上了宋朝第二個皇帝的時候,她已經在34歲時去世,被追封為懿德皇后。如果她不早死,做上皇后,符彥卿的孫子有辰(1-42)也許會留駐京城,不會到海南,我家的歷史想也會改寫了。

唐朝 元生(公元891年)、宋朝 盟(公元986),有辰(公元1205)、符渚(公元1040),元朝 大本(公元1351 )五位將軍先後被任命去管理中國的第二大島。符有辰 1-42。因為治島有功,封 萬戶侯。(圖右,余哲夫畫) 他的四個兒子也都是將領。 三兒符宗舉 2-44),為當地人 推崇,在 去世後, 被崇拜如神。

根據1938年的族譜,有辰後代宗銘系朝利支先祖符文章(17-59)從主流消失了。然而,從另外一本手抄族譜發現文章 的兒子是符正方(18-60)。孫子天績(19-61),搬到了一個小村莊,文山園村(現改名為文塘村)。十一代後傳到祖父符成鋆(30-72)在20世紀30年代遷移到馬來西亞。 50年代,父親 大煥(31-73 帶我們移居汶萊。

對彥卿的孫子符有辰 1-42及其他當代符氏將領來說,冊封海南島應該是宋朝皇帝,明升暗降,減除符家權力的一步棋。這一招,剝奪了海南符氏以後在中國本土歷史上繼續發揮 重要作用的機會。但這也確保符氏在海南島的繁榮(現海南島第三大姓),尤其我們上面十一代繼續安寧的住在同一個小地方耕耘,所以才能保留個完整的族譜。要不然,只要經過幾代到處奔波後,怎麼能知道自己的家族來自那裡呢?也因為這樣,所以你遇到海外符姓的中國人。 大部分是來自海南島的。

編纂1938年符氏族譜的另一項要務是聯譜。在海南島的符家,經過900多年,已有18派系。參照新舊派系對照表 我的輩份是字(32-74)。新的符氏派系,是根據一首五言律詩而定,義陽標懋績 史策永 式穀詒謀遠 前徽衍慶長 秉心存孝友 興學育賢良 善繼先人志 文章蔚國光 40 個字。 如果20年一代,從我開始,也應該可以再用上640年。到了最後一個光”(63-105),就得從新修譜,但那也是27世紀的事了!因為父親的用心(圖左上),我可以毫不費力的追溯每個先祖,知道符氏何時以及為何由山東瑯琊遷移到陝西西安, 河南宛丘(太康),淮陽,新鄭,福建莆田, 最後到海南文昌,文塘。見到同姓,也可以根據派系知道他們的輩份。雖然時代變遷,現在這些家族概念沒有太多人知道, 也沒有太多人去管。但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,有時會想,我從那裡來,我要到那裡去那種無解的大問題。符家子弟有這個實際的記錄去尋根, 對自己的定位,也許會有些幫助。對其他人來說, 符家兩千年來, 74 代活過的每個先祖,雖然像浪花一樣,只有少數幾位還留下 些許痕跡,但是每朵浪花激起的漣漪卻一圈圈隱隱的擴向無窮。雖然很多時候,這些影響都不明顯,但我們今天所有,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得到的。因為這些機緣,我特意設立兩個博客網站,讓對符氏歷史有興趣的人,能用中文或者英文去查閱。沒想到得到新加坡符績熙的注意。新加坡符氏社同人是促成我手上1938年符氏族譜影印本的大功臣。創立了世界符氏懇親大會,每兩年一度的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,為聯繫海內外符氏宗親搭建了交流平台。 2008年在山東臨沂舉辦世界符氏懇親大會,編簒《瑯琊符氏文化志》也於20126月出版。[4]

根據中國2006統計資料現在中國正在使用的姓有4000多個,其中占人口前三位的是李、王、張,這三大姓的人口有近2.7億,占了中國總人口的21%。占人口千分之一以上的有129個姓,占人口萬分之一以上的有325個(總人數為11.8億,占了中國總人口的94%)。符姓是144位,人口94萬。[5]。符姓人口約佔國內漢族人口的千分之六,國外符姓人口約30多萬,約佔國外華人的百分之一。綜合以上,全球符氏人口約140萬。在海南省,符姓是一個人數很多、影響很大的大姓,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。[6]我用美國2000年的人口調查估計,美國姓符的人口大約有2000人左右。那年全美國有4,040,966個姓,其中65% 的姓氏只有一 個人。因為許多婦女結婚後加上夫姓,兩個字加起來就成為一個新的姓氏。在美國Foo (80.29% 是亞裔,可以是符,傅的譯音  )這姓氏人口1167人,在美國的排行是在前面0.52%20,995),而美國Fu 94.13% 是亞裔,可以是 符,傅, 富,阜  等的譯音),人口5624人,排行 在前面的0.14%5,658)。Foo, Fu都排在前面1%,名列前茅,因此,也應算是美國一大姓。

ps : 當代醫學 每月一書。 please click to view.





[1]符雅(0-1): 為了記述明確,我用括號內第一個數字,表示遷徙海南的輩份,第二個數字則表示改姓符的世代。符雅在西安仕秦, 不在海南,他是第一個改姬姓為符, 所以是(0-1


[2] 很難想像,1938年從美國華盛頓大學回國修譜的的符致逵(?-72) 和大我兩輩。。因為這種家族聯系,異鄉的同宗,才會互相照顧。尤其海外僑胞能有今天,家族觀念,功勞不小。





Sunday, August 11, 2013

千年孝子李(符)存菀傾盡家財為父建閣院寺文殊殿 --孟標 Sunday, 11 August 2013, 6:44


千年孝子李()存菀傾盡家財為父建閣院寺文殊殿 河北省保定地區淶源縣 

 


傳說華北西部的太行山中曾有狐狸修煉成仙,後女媧命其附體妲己擾惑商紂王,它飛走後留下了飛狐的地名。這一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,作為連接中原與晉北、塞外的八條太行通道之一,歷朝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


李彥超就是長期在這裡征戰的後唐大將,他家本姓,父親符存審是後唐開國皇帝李克用的養子,破後梁,擊遼兵,大小百餘戰,屢立大功,是後唐的開國功臣之一,因此被賜皇姓。符存審開創的綿延100多年的符世家族先後出了三後兩王眾將軍,人才濟濟,聲名顯赫,影響了五代宋初歷史進程中的諸多大事。

李彥超是李存審的長子,曾任汾州刺史、晉州留後、北京留守、太原尹、安遠軍節度使等要職,934年被自己屬下王希全等謀害。在去世前,李彥超已感到社會動盪,世態炎涼,自己守衛邊疆,殺戮甚重,苦不堪言,心中頗為不安。他把自己的不安告訴了兒子李存菀。為了消除父親生前的苦厄,李存菀決定為父親修一座廟宇,依靠佛法來福佑慈父。經過挑選,他最終看中了飛狐縣的閣院寺。這座寺院位於縣城西北角,坐北朝南,據當地人說東漢創建,唐重修,由於靠近五台山地區,這裡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。自中、晚唐以來香火日盛,許多達官貴族甚至遼代皇室都到這裡朝拜,種植松柏、鑄造功德大鐘,還留下不少陀羅尼經幢。
李存菀是一個孝子,他要建一座代表當時最高水平的殿堂供奉文殊菩薩,還要豎立一通精美的漢白玉陀羅尼經幢,當然也只有他們家這樣的豪門顯貴才有實力做到。他傾盡家財,從遼應歷十六年(公元966)開始修建文殊殿。整座建築為單簷歇山頂,進深、面寬各三間,面積約484平方米,通高12.5米。外檐出兩跳、斗拱五鋪作,出跳以偷心居多,精緻規整,充滿美感,其建築格式與宋初建築規範《營造法式》頗為相近。為增加殿前部空間,還採用了減柱造。結構處理嚴謹,自然和諧,每一構件相互咬合,不留一絲縫隙,支撐力完全合乎力學原理。菱花、球紋格心窗戶同樣構思精巧、極為罕見。殿內東西北牆壁滿繪壁畫,並瀝粉貼金,畫法精心,線條流暢,保留了濃郁的唐代遺風,同樣具有遼代宮廷畫風。文殊殿後檐和斗拱上還有團花行龍、旋子彩繪,令人目不暇接。我們不知道他是否聘請了御用的設計師和工匠,文殊殿設計精巧、用材講究,出檐深遠,氣勢恢弘,明顯具有遼代官式風格。至今仍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、保存最為完好的土木建築之一。

:“飛狐縣”是今淶源縣的舊稱, 位於今河北省保定地區淶源縣 的西北部,太行山的北端。Laiyuan, Baoding, Hebei
但就該篇資料中提到的“李存菀”,我們尚有待進一步作出考證,特別是要調取當地的縣志資料,看其是否為“李(符)彥超”之子,如是這樣,其與祖父是否真的會重一字“存”。正史記載,符存審原名“符存”,這種情況孫輩是否要在自己的名字中避嫌?也就是說這篇文章的真假?是否與我們家族有密切關聯,尚待考證。

各位宗親,

      今早在蒐集存審公的資料時,偶得一篇“奇文”,如果所載內容真實,則不亞於“修定寺”塔的影響!而且所載人物中提到了一個“李存菀”的人,據其言是符彥超的兒子,難辨真假,有待深入查找,或麻煩秀君先作識別。有點遺憾的是該稿2010年就已見報,只不過今天才進入我們的視野。 --孟標  Sunday, 11 August 2013, 6:44
 

符昭願墓志銘 (945—1001)字致恭,後唐名將符存審之孫

符昭願墓志銘


符昭願(9451001)字致恭,後唐名將符存審之孫,五代宋初名將魏王符彥卿次子。從小謹厚謙約,頗好讀書。及長,廣交朋友,待人有禮。廣順中(951)以蔭補天雄牙職,俄領興州(陝西略陽縣)刺史。開寶中(968),改恩州刺史。開寶四年(971)領羅州刺史。開寶七年(974)遷西京作坊副史、俄授尚食史。
從太祖徵太原,任御營四面巡檢史。攻幽州(今河北和北京市等地)時,與定國軍節度率兵萬餘置砦城(宋代設置在邊區的軍事行政單位)。還拜蔡州刺使,知並澶二州,復為本州團練使,連知永興軍木卒滑二州。咸平初(998),為天雄軍刑州二鈐轄。咸平三年(1000),以疾求歸京師。真宗帝趙恆“詔遣中使尚醫馳傳診視”,並“賜以御方良藥”,拜其為本州防禦使。

咸平四年(1001)卒,時年59歲。奠祭中,真宗帝親臨弔唁,在靈前禁不住放聲大哭。隨後,贈封為鎮東軍節度使。其子符承煦,為左千牛衛將軍。

符昭願碑銘: 

北宋至道四年(九九八)八月(應為咸平元年三月)。高六六厘米、廣六一·五厘米,三十七行、行五十字,楷書。陳舜封撰,李仁璲書。見《存目》卷五
碑銘全文如下

大宋故推誠佐理功臣、光祿大夫、檢校太保、使持節蔡州(以下空缺十一字)防禦使、兼御史大夫、上柱國、武都郡開國公、食邑三千五百戶、贈鎮東軍節度使符公墓誌銘及序
前進士陳舜封撰元從押衙知客李仁璲書

《易經》有言:“世界上沒有比富貴地位更高的了。”但得到富貴卻不能長久保全的人,往往很多。善於享用富貴保全始終的人,那恐怕只有符公了!符公諱昭願,字致恭,是曾代理太師、尚書令的魏王符彥卿的世子,後唐宣武軍節度使、中書令、秦王符存審的孫子,封吳王符楚的曾孫。追溯符家祖輩的良好品德,家中族譜上有文字紀錄,關於他們家的世代功勳,都可以在國史裡找到詳細的記述,所以這裡就略過不寫了。周世宗的宣懿皇后也就是恭帝朝的太后,我朝太宗的懿德皇后都是符公的姐姐。後晉開運初年,魏王建立大功,戡平大難,第二年拜使相,轉任鎮守武寧軍,當時虢國夫人楊氏夢見有神仙給她夜明珠,秋季七月丙午日,在豐沛地區生下符公。符公年少時,成長在奎宿之分野,熏染了尼丘的靈秀,風采鮮明,談吐不凡。他跟從父親到了義方,接受有名老師的教導,繼承家中高尚的門風,並將之發揚光大。很小的時候符公就跟隨魏王全副武裝的出入戰陣之中,勇敢高潔的志向和情操被當時的人深深賞識。魏王自家中生下符公後,多次加官進爵,由太保、太傅直至升到王的爵位,多年征戰後終於定居在鄴都。後周顯德元年秋季八月,符公剛被授予朝服官爵(銀青光祿大夫),俸祿比照擔任騎省吏、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。第二天就又被特別授予檢校尚書、左僕射、遙領興州刺史,​​依然不任實官。當年符公才九歲,中外驚奇,這實際是朝廷賞賜魏王的特別功勳,所以表彰符公,希望他能夠模仿先人繼承家業。宋太祖神德皇帝接受禪讓的第一年春季正月,符公拿著玉圭笏板四次覲見,升任檢校司徒,升職為金紫光祿大夫,從此大加重用。乾德初年,太祖郊祀後大施恩典,符公被授予開國男爵,並第一次被賜予食邑。開寶二年秋季七月魏王轉任鎮守鳳翔,半路染病,上書皇帝,宋太祖特別下令讓他就近在澠池、洛陽一帶休養。因為符公侍奉父親非常孝順,朝廷又下詔授予他恩州刺史之職;開寶五年春季,又轉任羅州刺史。開寶八年夏季六月癸丑日,魏王薨逝,符公極度悲傷,形銷骨立,宋太祖知道後也非常哀悼思念,專門派宦官負責魏王的葬禮,下令恢復符公羅州刺史之職,又徵召他任西京作坊副使,也就是說下了一道奪情之令。第二年冬季十月,宋太宗剛繼承帝位,改元不久,符公奉旨入宮,被授予尚食使職務,並奉皇命參與主持祭祀大典。那年淮北地區有盜賊作亂,地方擾亂,動盪不寧,朝廷深感憂慮。符公從南陽前往處理,天子派給他兵馬,任命他為陳、蔡等地區的都巡檢使,我朝巡檢警視類職務的設置,由此開始。符公申明號令,嚴肅軍紀,約束將士,整頓行伍,明攻暗襲,俘虜剿殺,不久便斬首數千級,無賴流氓銷聲匿跡,匪患得到平定。不料沒多久大雨引發水災,耕地桑田顆粒無收,地方官​​紛紛告急,轉運使將符公的意見上表陳述,皇帝下詔批准。符公於是計算人工、度量地域,發動穎州人從合流鎮東沙溝到長平之間興修水利工程,開通河道數百里,直通蔡州。方便灌溉,利於民生,當時的人都紛紛讚許。第二年春季二月,宋太宗親征北漢,在行營召見符公,說:“你平定賊寇,安寧水土,保衛我朝京都附近的平安,功勞卓著,本該讓你好好休息的。但是并州、汾州一帶的蟊賊(北漢),阻撓國家的統一,朕現在將要順應天意予以討伐,你身為皇親國戚,還是跟從護衛吧。”當天宋太宗便給予符公白金、服飾玩物、良馬等賞賜,不久又任命他為御營四面都巡檢使,兼車駕欄前收後提轄、給養運輸等後勤事務,符公方便行事,隨機應變,把握時機,振奮軍威,(由於他的艱辛努力,)軍隊給養充足,民夫眾多,夏季五月,大軍便平定北漢,凱旋而歸。因為軍功,符公被任命為蔡州刺史。當時山西因為戰亂,境內遭到嚴重破壞,非常需要循吏、良吏充任地方官,宋太宗於是留下符公掌管并州軍州的事務。符公主政後,第一年治安安定,第二年糧倉充實,第三年財政充足,逃難的居民又有八千多人回來,居民總數增加了三萬,富庶的景況使人們口耳相傳、稱頌不已,這都是符公的功績。太平興國九年,符公乘單車來朝拜,宋太宗的寵幸賞賜尤為豐厚。朝拜結束後,太宗聽從當地人民的要求,仍讓符公管理并州。雍熙四年秋季太宗命令出兵抵禦契丹入侵,下令讓符公統帥禁衛軍屯紮在邢台,作為殿後的預備部隊。端拱初年,符公因為盛大的喜事升任檢校太保,進爵位開國公,增加封邑。等到邊疆安寧宣告無事後,又有詔命讓符公再度治理太原,兼任駐泊馬步軍副都部署。端拱二年夏季五月壬申日,符公的母親秦國夫人在車輦中逝世,符公心魂欲裂,回家奔喪。因為符公三次治理太原時人們都說他政績卓然,宋太宗褒獎他的功勞,(以下“從吉式舉寵章”六字不知如何句讀翻譯)下詔任命他為雲麾將軍、代理蔡州團練使,又讓他負責京兆府的事務,兼任陝西道巡檢使。符公蒐集整理軍令來整頓部下,頒發法令來改易風俗,陝西人民受到莫大的恩惠,如同久旱逢甘露一般。淳化年間,轉任梓州地方官,兼管東川路提轄兵馬橋道等事務,也是因為任務艱鉅,所以才選擇符公這樣的賢才來處理。不久符公結束丁憂,重新任職,官階升為二品,職務和俸祿和以前一樣。符公治理有了成效後,朝廷就派人來代替他,讓他重回淮西地區任職。至道二年春季皇帝在圜丘祭祀時,符公也陪同參與大禮。 (以下“兌澤光被戴益爰田”八字不知如何句讀翻譯)孟夏時,黃河潰堤於北畿,太宗緊急任命符公為滑台守,指揮修復堤防,京城的北邊方得安寧。太宗病重,真宗繼位初期,符公回內廷聽命。冬季十月,舉行太宗的葬禮,真宗任命符公率領禁軍各衙門步騎軍三千擔任山陵防援使(看護皇陵)。先帝太宗葬禮完成後,朝廷特別加恩賜符公“推誠佐理功臣”稱號,增加他的田賦。咸平元年春季,符公以參師之職掌管兵符,戍守銅台。咸平二年秋季轉任邢州駐泊兵馬鈐轄。冬季十一月,真宗才(以下“就陽展禮載益疏封”八字不知如何翻譯)。咸平三年夏季四月,符公回朝廷任職,暫時休假等待安排。秋季九月,因為太傅、丞相張衛公去世,朝廷委派符公擔任漳川地區的太守。因為符公的賢良與才幹,所到的地方都被治理得政通人和。咸平四年春季,符公病重,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,真宗下詔准許他乘轎子回京,傳命的使臣和看病的御醫不絕於路。夏季五月,朝廷授予符公蔡州防禦使之職,讓符公的長子承煦升任左侍禁,次子承茂任右班殿直,以表揚符公全家的忠誠賢能,並且激勵教育其他人為臣之節。符公所娶的李氏夫人,被封為江夏郡君,是已故李華師的女兒,她秉承貞潔美好的德行,養成慈善孝敬的性格,嚴肅恭謹的對待親戚鄰居,穩重和藹的培養家風(堪稱賢良淑德的好妻子)。符公有四個女兒,長女嫁給殿中丞、入直史館的王希逸,也就是現在安定漠南地區的王使相的兒子;次女嫁給光祿寺丞李宗諒,他是原司空李相的兒子;三女兒出家為尼,法號普濟大師;最小的在家尚未出嫁。這四個女兒都被賜予朝廷命婦的服飾。當月乙未日,符公病逝於東京新昌里家中,享年五十七歲。真宗知道後,震驚感嘆不已,親自來看望家屬,並送了不少奠儀,還下令兩天不上朝,表示對符公的推崇與禮遇。勳臣國戚在便殿參加葬禮,百官在崇政門遙致敬意。真宗派宦官下達詔命,贈給符公鎮東軍節度使頭銜,用華麗的袞袍為他殮葬,以御用的滷簿為他開路,任命供備庫副使楊永導、內殿崇班蔡紹恩負責喪事。在符公逝世那年的秋季八月庚申日,家人按禮儀規定把他安葬在西京洛陽縣賢相鄉陶村的高地,陪葬在魏王墓旁。為了寄託孝心和思念的感情,完成喪葬的禮儀,符公的兒女們拄著黃荊棍(以下“杖血”不知如何翻譯)苦苦請求將先父的事蹟刻成碑文,好永垂不朽。陳舜封我才力過於粗淺,沒有能夠把符公的榮耀書寫明白,只能立志於秉筆直書,無愧事實。碑銘全文如下:

繼承三王聖賢,效仿三後友悌,富貴卻不驕傲,謙恭又有禮儀。

德行繼承名門,功績垂範我朝,幼時身居高位,晚年節度封號。

風雲慘淡啊賢人去世,皇上親​​臨啊褒崇服章。黃泉遙遠啊黑夜漫漫,延續望族啊源遠流長。紅旗飛揚啊埋於西京,樹碑銘刻啊葬在北邙。天色已晚,松脂如同寒月哭泣的淚光;驀然回首,陵墓縈繞的悲哀使人斷腸。

和彧刻字

北宋太原城的修建者符昭願 符孟標,績熙 August 11, 2013

北宋太原城的修建者符昭願     符孟標,績熙 August 11, 2013


  長期以來,在一些宣傳太原歷史的書籍報刊中,幾乎都認為北宋修建太原城的人是曾任河東三交口都部署的潘美。如有一篇《宋太原城初探》中就說:宋滅北漢後,將并州治遷於榆次,三年後因榆次地非要會,“遂命其寵臣潘美選址晉陽廢墟之北三十里的唐明監,新築太原城。”又如一篇《太原建城兩千五百年祭》中也說:“宋毀晉陽城後,北宋宰相潘美於公元979年至982年,在汾河東岸唐明鎮築起了新城,就是現代的太原城址。”如此等等。
    潘美在宋滅北漢後,確實在太原任過職。太平興國國年(979)五月,宋太宗御駕親征攻滅北漢後,於8月,“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,以捍契丹。”(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卷20)七年(982年)二月,“复遷并州於三交寨,即以潘美為并州都部署。”(同上,卷23)潘美兩次所任的“都部署”,是為防禦契丹屯戍邊防的軍事長官,並沒有負責并州行政事務的職責,不是以“宰相”的身份“受命選址”並修建太原城的。 
    宋滅北漢,太宗“惡其負固後服,墜而廢之,降為緊州軍事,以榆次為州治。”(《永樂大典·太原志》卷5200)留太宗徵晉陽時任隨軍轉運使兼勾當北面轉運事的劉保勳“知并州”(《宋史·劉保勳傳》卷276),留徵晉陽時任御營四面巡檢使的符昭願負責“并州軍州事”(陳舜封《符昭願墓誌銘》,《宋代石刻文獻全編》二第600頁)。劉保勳“逾年召人,判大理事”(本傳),符昭願“知並、澶二州,不踰月,复移並門”(《宋史·符昭願傳》卷251)。並門,據錢大昕考“當云太原”(《二十二史考異·宋史九》卷75)。
    據《符昭願墓誌銘》記述,他從太平興國五年至八年,在并州任職期間,“公之頒政也,一歲而城池緝,再歲而倉禀實,三歲而府庫完,复逋逃八千,增版籍三萬,富庶成頌,皆公力焉。”太平興國九年(982年),符昭願回朝,由於他在治並期間,受到并州民眾的好評,請留,宋太宗遂命其“再典並門”。不久,又命周保權“知并州”(《宋史·周保權傳》卷483)。雍熙二年(985年)至四年(987年)命王杲“知并州”(《山西通志》卷11)。端拱初(988年),符昭願受詔,由北邊屯兵的邢台“复理太原,兼駐泊馬步軍副都部署。”(同上《墓誌銘》)。時潘美“知真定府,未幾,改都部署,判并州,加同平章事,數月,卒。”(《宋史·潘美傳》卷258)。符昭願“三典晉陽”,在太原任職,由於政績顯著,受到宋太宗的褒獎。
    從上面所列舉的歷史文獻記載可以認定,北宋主持修建太原城的是“知并州”的行政長官符昭願,而不是任“都部署”的軍事長官潘美。

本文來源:,本文作者:楊光亮
註:符昭願乃是符彥卿次男,是宋太宗的妻舅,彥卿公即是宋太宗之丈人。
原來郵件是由符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符孟標宗親收集到的一份於2010年發表過但從未見過的文章。 

內容裡的李彥超即是符彥超,他是符存審公之長子,存審公壯年從軍於晉王李克用轄下,之後晉王賜姓成為李存審,所以隨他從軍的兒子都成姓。他是十三太保之一,是唯一的太保恢復原性 

存審公一生多姿多彩,年幼時家道中落,不名一文,戲劇性的在法場撿回一命(《史記》、《晉書》都有記載)之後從戎奔馳沙場,從未打過敗仗,在幽州(現之北京)病逝,追封秦王、宣武節度使。由長男符彥超、次男符彥圖(後遷徙在江西的廣昌,此地乃符彥卿之子符昭壽曾當知州,江西符氏大部分是昭壽公之後裔)及四男符彥卿等兄弟護送存審公之遺體安葬於山西太原。

目前所收集到的渡瓊五祖資料顯示海南符氏都是存審公的後代。 

我們符氏先祖的事蹟太多了,我們得一樣一樣研究整理出來。 --績熙

Note: 抄本裡的:sunhoofoo 是居住在紐約的傳孝教授,HeeYang即是新加坡的符氣郎,Foo Yong Keong即是吉隆坡的符永光,也是本會的副會長,SSFoo是符樹存,半退休的吉隆坡華文記者, FJr孟標原籍山東現居南京轄句容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