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December 31, 2010

符璘石刻


余哲夫琬存畫

Click for update
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Qn5CbtGFmynlf9SutPsQtnKNP3dEea_vt2O515p0Frc/edit?hl=en

浙江省博物馆 -苻璘碑

碑今尚存。
第一千八百二十一
苻璘碑
"
",郡斋本、谢本皆作""。按:卢本作"苻璘",金本承卢本,"...璘世居琅邪,与临渭之苻姓,毫无干系。符、苻两字在古代通用,如《咸阳灵台碑》、《老子铭》、《礼器碑》等""...

第一千八百二十一 苻璘碑 "苻",郡斋本、谢本皆作"符"。按:卢本作"苻璘",金本承卢本,然"璘"实符姓。考两《唐书》、《金石文字记》皆作"符",《金石萃编》、《陕西金石志》、《八琼室金石补正》、《环宇访碑录》据碑文作"苻"。符璘事迹两《唐书》俱入《忠义传》。碑文与《传》相比,碑文详而《传》略。《传》所述与碑文多同,两《唐书》以璘为"符"姓,可见不是凭空杜撰,而是有根据的。《元和姓纂》云:"鲁顷公孙公雅为泰符玺令,因为氏,琅琊人。"碑云:"璘字元亮,其先瑯耶人。"其父、弟、子皆封邑琅邪。苻姓,本姓蒲,至晋蒲洪改为苻(见《晋书》卷一一二)。后周襄州刺史龙居公苻猛,其元孙苻迁敌,唐金州刺史苻子珪,弟太子舍人璋,皆为临渭人(见《元和姓纂》)。其为苻洪一脉无疑。璘世居琅邪,与临渭之苻姓,毫无干系。符、苻两字在古代通用,如《咸阳灵台碑》、《老子铭》、《礼器碑》等"符"皆作"苻"。普通文字,符苻通用,在姓则不可,此处应从本字。详见拙文《唐符璘碑碑主姓氏考》(《东南文化》,1991年第3期)。

石刻上的唐代战争

http://qhwhyj.cn/xx/onews.asp?id=469

浚县,位于河南省北部,北接"七朝古都"安阳,东临油城濮阳,南靠电子城新乡,西依煤城鹤壁,据省会郑州市165公里。

在大伾山太平兴国寺朝阳洞北崖壁上,有几块唐代的摩崖题记,分别是:唐建中元年(公元780年)四月二十六洪经纶题记、唐贞元二年(公元786年)大伾山铭和缺年月唐魏博军将校勒功铭。

崖壁上钉着的"唐洪经纶题记"牌匾已经倾斜,好像要坠落的样子,纹丝不动的是题记。据说,这里很少人有人光顾,或许正因为少人光顾,匾是否倾斜也无所谓了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后两件摩崖题记涉及唐朝十分重要的一次平叛战事——平定李希烈反叛的战争。李希烈在两唐书中均有传记,他是行伍出身,在中唐时的重要藩镇军队——平卢军中颇有影响。李希烈先是被唐德宗拜为节度使,后又因讨梁崇义之功,被封为南平郡王、汉南北招讨处置使、诸军都统、检校尚书右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。占据淮西的李希烈后来公然反叛,自称建兴王、天下都元帅。为了平定李希烈叛乱,唐政府花费了多年时间,派出了大量军队,并拉拢动员藩镇军队助战。学者指出,唐代中后期,中央财政主要依仗江南漕运,而李希烈把持亳州,威胁漕运,使得唐政府不得不全力消灭之。

对于后两件摩崖题记歌颂的对象,学界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认为是刘洽,但也有学者认为该铭应为歌颂符璘而作。后者认为,铭文中有"委银青光禄大夫、试殿中监御史中丞符公总之",说明歌颂的是符璘。

根据新旧《唐书》中的有关记载,符璘在贞元年间就已经脱离魏博军田悦控制而归附马燧的中央军队。《新唐书·符令奇传》载:"田悦拒命,马燧败之洹水。令奇密语曰:'汝能委质朝廷,为唐忠臣,吾亦名扬后世矣。'……初,悦与李纳会濮阳,因乞师,纳分麾下随之。至是,纳兵归齐,使以三百骑护送。与父啮臂别,乃以众降燧。"又"李怀光反,诏燧讨之。璘介五千兵先济河,与西师合。从燧入朝,为辅国大将军。赐请恭里第一区,蓝田田四十顷","居环卫十三年"。可见他后来一直是中央的军队将领。关于有关事件发生的时间,《新唐书·李纳传》载:"正已死秘丧不发,以兵会田悦于濮阳。马燧方击悦,纳使大将卫俊救之,为燧所破略尽,收洹水。"《新唐书·代宗纪》载:"建中二年八月……辛卯,平卢军节度使李正已卒。"又《新唐书·德宗纪》载:"兴元元年二月甲子,李怀光为太尉,怀光反。"可见符璘归马燧是在建中二年(公元781年)后、兴元元年(公元784年)前的事。但大伾山铭中称:"在我魏博节度使、工部尚书、御史大夫、驸马都尉田光选百金之士,马步五千,悉甲而遣委银青光禄大夫、试殿中监兼御史中丞符公总之。洎贞元元年春一月,毕会于大梁。"按这种说法,贞元元年(公元785年)时符璘仍在魏博军中。这与正史记载出入颇大。如碑铭可信,则新旧《唐书》中关于符璘归附的时间及有关事件均需改正。这就给这些正史记载提出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证实的问题。

站在摩崖题记面前,我的思绪飞向那千年前的古战场,仿佛看到那翻飞的战旗和奔驰的马队。

2008 0106 Chik Hee Foo符绩熙

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shf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